新东方网>热门资讯>正文

“单身会被‘判刑’,但结婚会要命啊!”9200万“空巢”打工人选择孤独终老

2025-08-21 15:38

来源:新东方官微(id:xdf2013)

作者:北楼8层女同事

独居者不应被视为异类,非独居者也不应受到质疑,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理解。

——女同事说

  亲戚的催婚电话像定时闹钟,周末、逢年过节动不动就问“啥时候带对象回家”;同事都早早下班时,“你单身正好加班”成了领导的经典说辞;连小区大妈都能隔着三栋楼喊“姑娘不小了,别挑了”。
  好家伙,仿佛现在年轻人单身独居是种“罪过”,得接受所有人的集体“审判”。可转头看看婚恋市场的价目表:一线城市首付掏空六个钱包,彩礼数字能压垮刚起步的事业,连约会AA制都成了“算计”的证据。
  于是年轻人算了笔账:与其跳进婚姻的“围城”可能当免费保姆、赚钱机器,不如守着出租屋的一方小天地——而那些已经独居的“空巢青年”(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其实并不是少数。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的提案《关于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中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有超过7700万的“空巢青年”,其中五分之一的人群分布在深圳、北京、广州和上海,2021年,“空巢青年”的数据已经上升到9200万人。
  当亲戚们在为年轻人咋还不成家操碎心时,他们正在平板面前捧着一人食吃得津津有味。在他们的生活中,凌晨三点的加班灯光与一人食火锅的热气并存,周末一个人赖床到大中午是常态,吐槽甲方的倾听对象则是宠物猫狗。

 一、“空巢青年”生存图鉴:小门一关,生人勿扰

  当代空巢青年的生活状态简直是五花八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快乐享受,但是有时也会有一些破防的时刻。在“吃”这件人生大事上,他们从不亏待自己。迷你电饭煲里煮着刚好够一个人吃的米饭、空气炸锅的利用率超高、没空做饭就来一个自热火锅,连“一人食教学”的博主视频弹幕上基本都是“空巢青年”留下的“学会了,马上就试试”。吃饭时,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仪式感——哪怕不看,也必须开着直播或者视频当背景音,把屏幕那头的主播和弹幕里的网友,当陪吃的电子亲友团。
  这些“空巢青年”与“非人类室友”构建着新型“家庭关系”。猫主子占据着三分之一的床铺、守宫蜥蜴在朋友圈收获的点赞比本人还多、扫地机器人被亲切地称为“家政阿姨”、多肉植物过生日要发九宫格。
  至于社交状态,“空巢青年”线上线下堪称“人格分裂”现场。浴室里的个人演唱会能连开一小时不冷场,公司团建KTV时却自动开启隐身模式;游戏里是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现实中却连向前辈请教工作问题都要做心理建设;线上能找到凌晨三点聊人生的网友,线下和邻居的交流止步于电梯里的尴尬微笑。
  至于亲密关系,他们更倾向于AI恋人或者纸片人,毕竟ta比真人更懂怎么接梗,也不会已读不回。所以面对催婚攻势时,ta们脑子里想到的可能是自己的AI男/女友或是纸片人伴侣,但是为了搪塞亲戚,最好只能来了一句“我家娃都上幼儿园了”——虽然“娃”其实是棉花娃娃。
  独居将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生存技能加满。徒手换灯泡只是入门级操作,独自扛着20斤大米上六楼后,觉得自己能去参加大力士比赛。见到蟑螂时虽然还是会尖叫,但已经能条件反射地完成“尖叫-抄拖鞋-精准击杀”三连击。然而看似很有意思的独居生活背后,也有些猝不及防的破防时刻。结束996工作后推开的出租屋房门,仿佛一道隔绝喧嚣世界的结界,冰箱运作声在静夜中被放大,连拖鞋与地板的摩擦都演化成刺耳的噪音——这时候孤独感总会格外明显。
  还有一些让“空巢青年”更加破防的时刻:社交平台上精心构图的美食照片,若在黄金半小时内未能收获预期点赞,情绪便会down,最终动态有可能被修改成仅自己可见;每天早上打开手机,看着微信上的未读红点满心期待地点开,却发现不是有人发消息,而是广告推销和优惠券过期提醒;每当生病的时刻,无助感更是无限放大——在陌生的城市里,居然没有一个可以照顾自己的人。
  对于“空巢青年”而言,社会的“暴击”也时不时出现。当一个年轻人人的状态是单身独居,可能会出现以下情景:男生被问“什么时候买房”,女生被问“你怎么还不结婚”,领导则说“反正你单身回家没事,加个班呗?”。空巢青年,独居的时候爽是真的爽,孤独emo情绪上来的时候,也是真的破大防。有时“别烦我,请勿打扰”,有时又“好烦啊,人都没有”。
  自在又孤单,享受又不甘。

 二、成为“空巢青年”:主动or被动,他们也不想的啊

  既然独居生活有以上种种的弊端,为啥很多年轻人还是要当“空巢青年”呢?这届年轻人不是非要当“空巢青年”,而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法则,正在重塑他们对生活的想象和认识。在城镇化率接近70%的中国,经济压力是第一个的推手——当婚恋成本暗藏“学区房+彩礼+育儿基金”的隐形门槛,独居反而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年轻人并非排斥亲密关系,只是清醒地意识到:在月薪勉强覆盖房租和生活花费的现实中,谈恋爱可能是“奢侈品”,结婚则可能是“高风险投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轻盈,大概远比精打细算做一大家子的饭要轻松。
  时间贫困则是另一重枷锁。当通勤吞噬碎片时间,当加班榨干最后一丝精力,建立亲密关系成了“奢侈品中的限量款”——需要预约时间、调试情绪、支付高昂的社交成本。所以他们觉得与其早起去相亲,不如把周末留给补觉和游戏。于是,独居从“无奈选择”变成了“习惯成自然”。
  数字技术也让“空巢青年”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逐渐疏离。在种种技术的加持下,AI、虚拟游戏、网络社群的无门槛、回应快等优势,让部分“空巢青年”逐渐有些抗拒需要投入更大成本的现实社交,他们能和AI成为灵魂伴侣,却在公司团建时社恐发作;短视频平台成为精神按摩仪,和陌生网友隔着屏幕的共鸣反而比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更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婚恋观也遭遇了现代性的冲击。
  当女性经济独立指数攀升,当“断亲族”成为网络热词,当婚恋市场内卷,学历、房车、户籍成为新的必备品时,父母那套“不结婚就是不孝”的理论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接受,所以许多年轻人选择成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讨厌消耗自己能量的社交,享受着“脱嵌”的快感:可以不用把不熟的同事邀请来家里做客,不用应对婆媳矛盾,不用在春节被催婚,而独居正合此意,甚至连吵架的机会都没有。“空巢青年”,刚毕业时捉襟见肘、加班到深夜是常态、周末累得连社交都嫌费劲,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变成“空巢青年”都不是他们能控制得了的。
  其实有时候,他们也不想的呀,可是没办法。

 三、青年的生活方式:正常状态,无需被可怜

  在这些“空巢青年”身上,空巢不是非黑即白的标签,而是丰富的生活方式。有人享受独居的自由,在出租屋里搭建微型乌托邦;有人渴望联结,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共鸣;有人在独处与社交间反复横跳,像候鸟般迁徙于两种状态。“空巢”包含着多样的生活状态,也基于多种原因被年轻人选择,需要全面地进行看待。比如有人总是认为独居就是独立,仿佛搬离原生家庭便意味着个体的彻底成熟,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一些人还没有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独居可能会带来很大的焦虑和手忙脚乱。
  同时,这种线性逻辑也忽视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虽然独居的自由令人向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放弃关系去享受独居,哪怕这段关系充满负面体验。根据Beattie(1987)的研究,害怕被抛弃、缺乏自我认知、以及对改变的恐惧,都会让人难以放下低质量的关系。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低质量的陪伴或许无法提供深层的精神共鸣,却能以熟悉的存在感消解孤独的压迫。
  在关于“低质量陪伴”和“高质量独居”的讨论中,《我的阿勒泰》的作者李娟就认为独居的生活是不太健康的,“不管什么样质量的陪伴,对于自身来讲都是有益的。”但是“独居”其实既不是失败者的烙印,也不是先锋生活方式的勋章,它仅仅是城市化进程中自然衍生的生存形态之一。有人主动选择独居,在自己的私密空间里完成自我疗愈;有人则被动接受独居,用自己的方式对抗大城市独居带来的疏离感。
  虽然独居的孤独感听起来很可怕,但是有时却能成为很好的成长催化剂。在独居的时光里,有人从厨房小白蜕变为能随手做出三菜一味的料理达人、有人在独居养猫养狗的日子里逐渐学会了如何一个人应对宠物的紧急情况......对于他们来说,孤独不是敌人,而是学会与自己相处的契机。而且独居并非意味着社交能力的退化,而是对人际关系进行了一场精准的“断舍离”。一场深夜讨论能持续到天明,却对充斥着客套寒暄的同事聚会敬而远之。他们建立了独特的社交筛选机制:宁可与网友分享日常,也不愿在不熟的人面前强颜欢笑。
  放眼全球,独居早已超越个体选择范畴,演变为结构性社会现象。美国独居人口占总户数28%,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近乎40%-45%的住户都在独居(数据来源:新华网),超过美国的比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规律的变化,未来我国的独居比例也有可能会是这样的发展趋势。不过,这背后也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性别比例失衡带来的婚姻挤压效应、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压力、以及家庭中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从现状来看,我国社会仍以传统核心家庭为主流。当前“空巢青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晚婚晚育的普遍化,以及去往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增多。与北欧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福利保障和多元文化包容性方面确实存在差距。比如芬兰、挪威等国的高独居率,是建立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基础上的。
  但是说到底,独居的比例增长并不能证明社会的进步,一个真正尊重多元选择的社会环境才能证明社会在发展。对于“空巢青年”和处于其他生活状态的人来讲,或许理想的情况是:独居者不会被视为异类,非独居者也不会受到质疑,每一种生活方式都能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理解。不管是独居一个人回到家,打开蓝牙音箱边做一人食边唱歌,然后再配上下饭综艺吃上一个小时,享受一个人随心所欲的时光;还是和亲人爱人朋友住在一起,吃饭时围在饭桌前有说有笑,享受抱团的幸福时光,都不会被指指点点。毕竟自己生活还是和别人一起生活,不是谁更幸福的比较,而是这个社会平行的生活交响。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教育头条

  • 大学
  • 留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热搜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