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孜里努尔•艾尼瓦尔:一个维族女孩的精彩蜕变
2015-03-18 15:41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古孜里努尔•艾尼瓦尔,女,维吾尔族,1992年5月生,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心理学专业学生,我校首位维吾尔族学生党员。现任安徽省高校首个雷锋班副班长,教育科学学院学院“心灵护航”服务队队长。曾任班级团支书,校大学生心理研究会策划部部长。从新疆吐鲁番到江城芜湖,从天山牧羊女竞选到大学团支书,从“连汉语都不会说”到如今为数百名汉族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姑娘古孜里努尔•艾尼瓦尔,用自己的努力在安徽师大圆了自己的“自强梦”。
逆风成长,一个维族女孩的精彩蜕变
今年22岁的古孜里努尔•艾尼瓦尔,家住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辟展乡马场村一组,现在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她家境清贫,命途多舛,一岁时母亲去世,顾家的责任落在她薄弱肩膀上。5岁时她便开始学会做饭,小小的胳膊经常被烫的红一块肿一块;学会牧羊,当身边的伙伴们背上书包,她却仍与羊群为伴。
“从小,我就梦想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带着对外界的向往,古孜克服语言障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市微山路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水土不服、语言障碍、知识基础薄弱,初到天津的古孜和大家一样,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我们连一年级的唐诗都没学过,一切都得从头。”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同学们需要在四年中用汉语将天津学生初高中六年的知识全部学习一遍,并参加全国高考。古孜学习刻苦、专心致志,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
心灵护航,校园“星”雷锋的奉献之歌
因为从小受到政府和社会帮助才能走到今天,所以幼年时的她心中早已有了一个关于爱心的梦想,而现在的她正用行动来实现这个梦想。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她一直坚持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小爱温暖周边的世界!
在入学不久就申请成为一名食堂义工,每天为同学们打汤。她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虽然她还只是学生,没有财富,但她愿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握起她们的手,哪怕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心愿,传递属于她的那份爱!三年来,古孜与汉族等各民族同学们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完全融入到民族大家庭中,促进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与融合。连续三年班级同学自发在新疆“古尔邦”节这天组织联欢会,陪古孜一起度过新疆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2011年10月开始,她与班级同学共同成立教育科学学院“心灵护航”服务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三年间,每周两次,从未间断,累计服务学生近500名,共计1000多小时。此外,她还主动参加了“雷锋在我身边”、“爱心包裹”、“志愿交通指挥员”的各类主题学雷锋活动。三年来,她坚持无偿献血,累计超过1000毫升。此外,她曾应凤凰山派出所及相关单位邀请,通过担任维吾尔族语言翻译协助开展工作,受到各单位领导的一致好评与赞赏。
信仰坚定,少数民族学子的入党心愿
2011年,作为志愿服务典型的她被教育科学学院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2012年5月她参加了党校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党校结业考试。考察期间,她坚定信念,执著追求。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主动向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自觉地用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2012年12月,经过学院党组织的严格考察,召开群众座谈会,最后决定批准她入党申请。在完成庄严的宣誓后,她深情地说:“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加入伟大的党组织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入党后,他告诉自己,绝不能让关心她的老师与同学失望,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回新疆当一个好教师,教育更多的新疆孩子,让他们有更好的教育机会”是古孜毕业后的梦想,她希望能将自己在师大学习到的知识带回家乡,给家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有梦想、能追求能拼搏,就是青春榜样。”
作为一个90后少数民族的女孩,她从温馨的“小家”走向温暖的“大家庭”,她自立自强、不懈怠不迷茫,用甜甜的微笑、勤劳的双手回报着社会和关心的她的人。回顾志愿服务历程,古孜坚信“小”可以成就“大”:通过心理辅导,影响孩子,然后影响他的家庭,进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责任编辑:安鹏飞)